大学开学,新生报到,王同学拖着行李箱带着对大学生活的幻想来到宿舍楼,刚一进门就看见同寝室的两个男生在接吻,发现有人进来明显惊慌失措的分开。王同学呆立当场,不做作何反应,好在后面又有同学进来才打破了尴尬。之后王同学经常注意那名同性恋男同学的举动,不敢在他面前脱衣服,不敢表现的爱出色,用他的话说是怕他“爱”上自己。王同学知道男同性恋的艾滋病的比例很高,另外王同学的各种有意无意的举动惹得同性恋同学很反感,联合宿舍里的人都孤立他,他很苦恼,写信来问我该怎么办?
作为一名性教育的专家,我会经常碰到类似的问题,比如:棠棠妈妈,我发现自己好像是同性恋怎么办?我的同性同学好像爱上我了怎么办?也有母亲给我写信,我的女儿只跟女孩儿玩,好担心她会变成同性恋。
我一般只用一句话回答:该咋办咋办?
以现在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,同性恋已经被普罗大众接受,没看到奇葩说你姜思达已经公开出柜了嘛,他的妈妈得知后只跟儿子说一句,保护好自己就行,我想这句保护好自己就是在告诉他该带套带套。
蔡康永在回应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说,我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交待,告诉他们我们不是怪物。
也有父母表示,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是同性恋我会尊重且接受,但我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行。
那么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同性恋的成因,再从这一心理机制下提出解决办法。
从生物遗传学来说,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,在适宜的条件下,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。这就说明,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%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。有一部分同性恋者是因为后天因素形成的,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体上有三大因素:不幸福的家庭和父或母性格恶劣的家庭,父爱和母爱缺失,生活在优越富裕的环境等,从以上来看性取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,没有科学研究证明“改变性取向”的治疗是安全或有效的,事实上,对于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,这些治疗通常会带来负面影响或心理阴影,所以后天形成的同性恋者不代表能够被人为改变性取向。大部分后天同性恋者和先天同性恋者几乎没什么差别,不存在后天同性恋者能够改变性取向的证据。
也有特殊的例子,比如我认识一个女孩,她在青春期的时候只跟女孩谈恋爱,认为有安全感,家人用各种办法让她走上“正途”都没用,最后还是她自己“开悟”,爱上了一个男孩,从此告别同性恋。
心理学家说:此类案例不足以说明性取向可以被改变,只能说明处在青春期的女孩或男孩性心理发育不成熟,以为自己爱的是同性,当她性心理发育成熟时,自然告别同性恋。
因此,那位妈妈首先的要做的是分析自己的女儿性心理发育是否成熟,如果不成熟,用他们的话说是“玩玩的”,那么,立刻加以正确引导,树立正确的性心理发育机制,会“不药而愈”。
回到最开始的问题,解决王同学的烦恼,你需要做的是用看一个正常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学,他们不是怪物,不是病人,是一个独立的需要被认同、需要被尊重的个体,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,相信他们就不会孤立你了。
还有你也许很帅,同学也许会爱上你,但你也可以拒绝嘛!